【正知·教学】“1+3+X”校本实践:立足分课时设计 探索表现性评价——刘潭实验学校“跨学科主题学习”工作坊系列活动

网站首页    【正知·教学】“1+3+X”校本实践:立足分课时设计 探索表现性评价——刘潭实验学校“跨学科主题学习”工作坊系列活动

新年伊始,气象万新。为扎实推进“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研究,2024年1月2日上午,刘潭实验学校再次邀请无锡市教科院吕红日博士到校进行培训指导。这次培训主要围绕分课时设计的交流与表现性评价设计的指导展开,现场学习氛围浓厚,中心组的老师们收获颇丰。

培训一开始,老师们先按照学科分组交流了各组撰写的第一课时设计,吕博首先肯定了各组的设计思路清晰明了,但有些细节部分还需要进一步修改,并给出了修改建议。例如在活动完成评价方面,任务评价的实施与方法需要进一步落实,要将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具体化,要增强活动任务与目标的关联度。同时,吕博也指出教师不应拘泥于书本知识的讲解,在完成任务的情况下,考虑是否需要书本的加持等等。

接着,吕博围绕表现性评价设计展开培训。吕博指出,表现性评价是指“依照教学目标,在真实或接近真实的情境中对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和表现进行的观察和判断”,核心素养的落实离不开表现性评价,他强调了表现性评价与纸笔测试适用的知识类型不同,各有优缺点,传统考试重点考查选择性问答,省时高效但无法检测复杂问题;而表现性评价需要学生持久理解知识、并且能实际操作,重点考查建构性问答。在实践过程中,不可偏废一方,应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随后,吕博向中心组的老师们展示了“以《气候变化》课程单元为例”设计的表现性评价案例,重点指出制订评价维度需要从“确立提出问题、提供证据分析、建立数据模型、行动规划实施、科学表达与交流”这几个部分进行设计,细化关键能力。以此,精准反馈,让学生在不断反思过程中学习,培养学生“元认知”能力。

最后,吕博总结了表现性评价设计步骤:一、确定单元教学目标;二、设置表现任务(驱动性力量),包括设置情境和任务以及提出任务要求;三、设置评价规则,包括梳理关键能力以及制订评价维度。

在吕红日博士的指导下,各学科组对分课时设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成灵光。在本次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活动上,有智慧经验的分享,还有思维火花的碰撞,相信通过这次活动,老师们对跨学科学习探索的热情愈发炽热!

https://wxltsy.wxlxjy.com/contents/sitefiles2065/10328354/images/47922963.jpghttps://wxltsy.wxlxjy.com/contents/sitefiles2065/10328354/images/47922965.jpghttps://wxltsy.wxlxjy.com/contents/sitefiles2065/10328354/images/47922966.jpg

 

时间: 2024-01-04 19:25:33
来源:无锡市刘潭实验学校